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教会是否也应与时俱进?长期在北方一个城市服事的牧者陈牧师犀利地指出:教会中许多曾被视作“属灵”的传统做法,如今已严重脱离现实,甚至成为了阻碍教会健康发展的桎梏。他不仅直言不讳地批评,更用行动推动改变。这是一篇关于勇气、反思与重建的真诚分享,值得每一位关心教会未来的人细读。
接待家庭的美好传统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教会重新开放。自此中国教会踏上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增长速度可谓一日千里。但是与当时的中国社会类似———那个时候的中国整体上依然非常贫穷,至于教会,那就更穷了,穷得叮当响。
虽然这么贫穷,可是日子却总是得过下去。很快,很多教会和牧者、信徒就发现,穷人也有穷人的活法,比如接待家庭。
为了教会发展的缘故,很多牧者和传道人时不时都需要走动,这些牧者和传道人要么骑自行车,要么乘坐汽车和火车甚至于步行,从一个地方走到另外一个地方学习、聚会、讲课、讲道等等。
在当时那个如此贫穷的中国和中国教会,这些传道人的现实需要怎么解决?传道人也是人,他们需要吃饭,需要睡觉,需要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才能够很好地服事教会和信徒。放到今天,一般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以后,大可以找个酒店住下,然后一般情况下酒店附近都有一大堆饭店,天南海北的吃食基本上都能够找到。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这些是连想都不敢想的。那么传道人面对的这些棘手难题应当如何解决?“接待家庭”的做法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了众多中国教会共同的选择。
一名传道人从一个地方过来另外一个新的地方以后,就在这个新地方的接待家庭里面住宿和吃饭。这样既能够解决传道人的现实需要,也尽可能降低了教会的负担———毕竟对于接待家庭来说,来了一个传道人只是多一个床铺、多一双碗筷的事情。家里地方当然不大,但是挤一挤容纳下一名传道人总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家里平时吃的当然也算不上好,都是一些粗茶淡饭,但是还好传道人也不挑剔———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那个时代的传道人来说,有得吃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中国教会就形成了由接待家庭来接待异地传道人的美好传统。在此必须要指出的是,接待家庭的做法在很大的程度上助力了中国教会的发展,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当时的接待家庭,就没有今日的中国教会。
时代的眼泪
在很多地方,接待家庭的做法一直持续到了今天。但是随着教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接待家庭这种做法是否还要继续,很多人对此有很多的争论。
对此,长期在北方一所城市全职服事的牧者陈牧师认为:对于接待家庭的做法,我们不应一棍子打死。每个地方的教会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地方的经济情况更是天差地别。对于有能力的教会来说,可以甚至必须要取消接待家庭这种已经严重过时的做法。而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方的财力又实在有限的教会来说,接待家庭的做法可以继续保守下去。
因着服事的缘故,陈牧师常常要在不同的地方走动。这么多年以来,他曾经到访过上百个接待家庭,也曾经住过数百家酒店。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陈牧师逐渐发现一个现象———当他到一个地方以后,教会牧者往往会让陈牧师住在他们的家里。
对这样的安排,有一些陈牧师接受了,但是也有一些,陈牧师并没有接受。
陈牧师说:“我一直都认为,在什么时代我们就应该说什么时代的话、做什么时代的事情。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太穷了,实在没有条件,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到一个地方以后基本上都是打地铺睡觉,有时候打地铺都没有地方,只能去到房顶上睡觉。但是我们觉得这样做没有任何问题,大家都吃得好、睡得香,觉得很好、很甘甜。放到今天很多年轻人可能完全不能接受,但是那会确实没有条件,能有地方睡、有饭吃就已经很不错了。人家已经把最好的条件都给咱们了。甚至有的接待家庭的做法真得让我非常感动———有一些接待家庭人家执意去房顶上睡觉,为的就是腾出他们的床来让咱们能够睡在床上———人家已经把最好的给咱们了。”
同样的做法,放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甚至2000年代都没有问题。可是在陈牧师看来,放到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再继续沿用这样的做法可能就有问题了。
“现在呢?现在你有把最好的给我吗?你如果真的是把最好的给我,那就让我住在你家里吗?或者给我订一间几十块钱的旅馆吗?如果你真没有钱,那这些都不是问题。可是情况显然并非如此———很多人有自己的房子,开着自己买的车子,却还在用上世纪的做法来接待传道人,传道人来了以后,要么让他住在自家家里,要么给他订一间小旅馆完事。可能他们根本没有换位思考过———换作他们自己,他们乐意接受这样的安排吗?乐意住在别人家里吗?乐意住在一个几十块钱一天的小旅馆里吗?其实很多人都是不乐意的,”陈牧师如此说。
在陈牧师看来,这样的情况并非是被接待者不属灵,而是许多教会尤其是牧者根本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
“陈老师”告诉你:接待要“这么做”
随着中国社会尤其是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中国的物质水平早已今非昔比。今天,出门在外住酒店、吃饭店早就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常态。
即便如此,近些年来陈牧师还是在这个方面遇到了很多次让他深感无语的事情。他认为,这些事情影响的绝不只是他自己,而是整个中国教会。因此,他认为有必要更有责任来纠正这些严重过时甚至错误的传统观念和做法。
陈牧师很坦诚:“很多方面我都很随和,可是绝不是所有方面都是如此,有一些事情上我是很硬的———你不硬点、狠点,这活真得就干不了。一些严重过时甚至错误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必须要有人指出来,必须要得到修正,而我自认为我就是干这种活的人。”
“我也不怕你说我,我也不怕你不接待我,这些我统统都不怕。你可能不想接待我,这没有问题。你不想接待?我还不想来呢!你要是接待我的话,那我还负有一份责任。你不接待我,那我倒更加自由了。而且,虽然很多时候我说的话不一定好听,但是还是有很多人真心想要接待我的,我还得根据实际情况来排序,决定去不去、什么时候去。不是说你邀请我,我就一定会去。既然去了,我就得负责,所以我得给他们纠正那些错误观念,”陈牧师说。这么多年以来,他走过的地方众多,基本上什么样的情况都遇到过。
可是,陈牧师也深知———想要帮助很多人纠正错误观念和过时的做法,远非动动嘴皮子这么简单。
陈牧师经常会去到很多地方,同样的,也经常会有牧者和传道人过来陈牧师这边。陈牧师就在接待过程当中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应当怎么接待。
陈牧师说:“我接待牧者和传道人的时候,我都是透过我的接待有意给他们纠正接待观念。人来了,那我得接待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怎么接待?———我给他们订酒店,我得让他们实际地感受一下。
有很多传道人来了以后,陈牧师要给他们订酒店,但是他们不愿意,说在陈牧师家里住宿就行了。没想到陈牧师的回答是:‘不行,必须要住酒店,酒店我给你订好,你只管去住就可以了,别的什么都不用管。’”
“想住在我家?没门!住我家里你们方便,我还不方便呢!你想在我家住,我偏偏不让你在家里住,”陈牧师说这话的时候表情有些“傲娇”。
对于陈牧师这样的做法,有的人会有意见,认为陈牧师这样做不属灵。可是在陈牧师看来,这样做和属灵与否真的没有一点关系,因为属灵不是在这个方面体现的。想要和陈牧师交流?没有问题。想要和陈牧师吃饭?也没有问题,陈牧师会主动请对方吃饭。
陈牧师之所以执意如此安排,他的考虑很简单———就是要让对方住得尽可能舒服一些、自在一些。此外,陈牧师还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对方学习接待,知道接待要“这么做”,而不是什么都“将就”———住宿也将就,吃饭也将就,什么都要将就。
年轻同工为什么都很喜欢和陈牧师出去?
由于服事的缘故,陈牧师经常需要出去。很多时候陈牧师出去的时候都不会独自一人,而是会带两三个年轻同工一起去,这样的考虑主要是为了培养年轻人。
很多年轻同工其实是很不喜欢和年纪大的同工一起出去的。在他们看来,年纪大的同工事太多了,管得也多,然后又“抠搜”———不舍得吃,不舍得住,怎么省钱怎么来。跟年纪大的同工一起出去,很多年轻同工几乎处处都不自在。
但是在陈牧师这里,这些问题全都不存在。年轻同工们很喜欢和陈牧师一起出去服事。
对此,陈牧师解释说:“我们教会的年轻同工要不是因为时间问题的话,他们都愿意跟我出去。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跟我出去他们能够吃好、住好、玩好。我会努力让他们吃好,努力让他们住好,不说酒店价格多贵,至少要做到干净、安静,然后住起来舒服。如果去的地方有什么好玩的旅游景点,那我也会带他们去玩,或者让他们去玩。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大家平时在家里(本地)已经都很辛苦了,日复一日的服事非常累。出来本身其实也是挺辛苦的,所以趁着出来能够有玩的机会就需要好好放松一下。”
“我的理念就是穷家富路。平时该省的地方需要省,但是出门在外的时候不能省,因为这不是省钱的时候,该花就是要花。所以年轻人都愿意跟我一起出去,跟我出去的话能吃好、住好、玩好,当然了,也要把工作干好。但是很多老一辈牧者就想着怎么干活、怎么省钱,怎么省钱怎么来。老一代人这样或许可以,但是年轻人根本不吃这一套,”陈牧师说。
陈牧师认为,年轻一代和他这一代的老传道人很不一样。对于年轻一代的这些传道人,得让他们感觉到教会服事的荣耀,就让他感觉到这份工作的神圣和优越性。必须扭转很多人对全职服事的偏见,比如全职服事就是要“钱少事多、吃苦受罪”。全职服事确实不容易,但是教会绝不应当止步于此,而是要作出很多调整和转变,要让年轻同工从心里面愿意服事,以服事为荣。而且,谁说教会同工就不需要得到爱了?同工要付出很多的爱,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可以且需要得到很多很多的爱,而这些,都是教会需要努力去做的事情。
教会的很多传统观念和做法急需修正
在陈牧师看来,很多教会包括主内机构的很多陈旧甚至错误的做法都还没有扭转和改变过来。那么,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
陈牧师认为其实并不是我们没有那个物质条件,关键是长期以来我们心里的观念太顽固了,一直没有改变过来。
“所以,我给我自己的定位就是时代工人,就是根据今天这个时代的实际情况来服事教会。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情况和特点,教会适配这些情况和特点才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咱们今天可以去追求的很多东西,放在以前的时代追求这些东西那肯定不行。所以说今天这个时代,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陈牧师说。
陈牧师解释道:“举个例子来说,以前去到一个地方的话,能有个地方住那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今天就不能再继续这样了。”有一次,陈牧师到了一个教会,教会牧者给陈牧师订好了房间。结果去到旅馆以后发现———房间一点都不隔音,然后房间也很小,被子和床铺都很潮湿。
看过房间以后,陈牧师就让教会牧者把房间给退了。然后陈牧师告诉这名牧者:“你给我订的旅馆我不住,我自己已经定好宾馆了。你给我定这种宾馆这个本身就不对。当然,如果我要求你给我订高档宾馆,那是我的不对。为什么说你给我订这个宾馆是你不对呢?因为按照你们这所教会的条件,如果你真的尊重传道人的话,你稍微用一点点心那房间都会比这个档次高。你是观念问题,绝对不是经济问题。将心比心,换作是你,你愿意住那样的房间吗?肯定不愿意。所以说,你这个观念太陈旧了,觉得传道人有个地方住就行了,这个观念必须要更新。我不去住你给我订的这个宾馆,我自己掏钱去订酒店,不向你要钱。如果这样你还要给我定罪的话,那你就是罪上加罪。”
对此陈牧师说:“必须要给他们纠正,这不仅是为了我自己,更是为了整个中国教会。当年是什么条件?现在是什么条件?完全不一样。当年我们打地铺,但是没有问题,因为能够这样已经是最好的了,我们住着地铺还受到很多感动。有一次,有个老太太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给我,那手印都还留在碗上,甚至鸡蛋都没煮熟。老太太就这样颤颤巍巍地端过来给我喝,实话实说当时是真喝不下去,因为生鸡蛋腥味很大,闻一下就发腥,实在是喝不下去。但是人家老太太给我的这哪是一碗鸡蛋啊,这是满满的爱,鸡蛋都是她不舍得吃,一个一个地攒下来的。可是如果换成现在呢?如果现在还有人端着碗鸡蛋招待,别的什么都不给,这样是不是就有问题了?当然,如果个别地方的条件确实艰苦,那咱们绝对没得说,怎么样都能接受。”
还有一次,陈牧师去到了一所教会,这所教会位于经济非常发达的一座城市,可能受此影响教会在财务方面也“相当有实力”。可是这所教会却只给年轻传道人发3000块钱的工资。教会负责人还非常自豪地向陈牧师说明:“虽然给传道人开的这个钱不多,但是我一分钱都不拿。”
对此陈牧师很不能理解:“你们教会这么有钱,让那么多钱趴着干什么?明明有这么多钱却不知道给传道人多开一点工资。一个年轻全职传道人一个月就给3000块钱,这还是在物价这么高的地方,这3000块钱够干什么?你负责人自己没有工资,那是因为你有其他收入,支出也很少,可是年轻人要花钱的地方那可太多了,哪哪都得花钱。一个月就给3000块钱,这不是脑袋有问题吗?”
结语
时代的车轮从不停歇,教会的服事也不应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中。陈牧师的直言与行动,与其说是一种“反传统”,不如说是一种“忠于时代”的属灵勇气。我们是否也曾用“传统”之名,逃避本该付出的爱与尊重?是否在“属灵”的标签下,忽略了真实的人性与需要?教会的更新,从来不只是方法的改变,更是心灵的苏醒。愿我们都能有勇气告别那些不再合宜的“过去”,在爱与真理中,建造一个既扎根信仰、又贴近人心的教会。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